点击次数: 次时间:2014年04月30日来源:互联网
这些天,“智光网吧”的业主宣卫华怀揣着网吧经营许可证,一直在到处踅摸,为他的网吧,寻找一个合适的落脚点。
“走了一圈,又要重新开始。”宣卫华笑得有点苦涩。
11年前,1999年8月15日,宣卫华在当年的城南工商所领到了网吧经营许可证,成为市区首批领证网吧业主之一。
宣卫华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经营许可证是“008”号。当时,“市区总共只有9家网吧”,而他投资10多万、拥有30多台电脑的“智光网吧”,即使放在全国,也是“属于规模较大的”。
然而,11年过去了,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宣卫华的经历,也暗合着南通网吧业10多年来的起起伏伏。
网吧在社会上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它应该获得怎样的评判?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10多年后的今天,在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亟待厘清。
网吧是什么?
从1996年11月15日,中国第一家网吧――“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诞生之日起,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这个行业。
在公众的眼中,网吧总是和未成年人、网瘾、负面新闻等词汇形影不离。
我市唯一的江苏省文明网吧――“博士之星”业主顾月华,为了给自己从事的网吧业“正名”,还跟人打过一场官司。
那年,“博士之星”网吧入驻尚东国际商务中心三楼。顾月华在外墙上做了一个指示牌。没想到楼上的业主不乐意了,就是不让挂牌,理由是网吧“乌烟瘴气、藏污纳垢”。一气之下,顾月华和对方对簿公堂,赢得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就好像是二等公民。”一想起这事,顾月华心里就隐隐作痛。更让她难受的是,社会对网吧业的歧视几乎是一种常态,“类似的事,时常发生”。
网吧到底是什么?顾月华也许比很多人更具发言权。因为她曾经就是一个网瘾少年的母亲。
当年,顾月华读初二的儿子,迷恋上网,每天不吃中饭,拿着5元钱中餐费上网吧。几个月后,顾月华才知道,日渐消瘦的儿子中了网瘾。
为了了解网吧,拯救沉湎网络的孩子,原来从事建筑业管理的顾月华夫妇,毅然投资数百万元,进入了一无所知的网吧业。也正是这段特殊经历,让顾月华暗下决心,网吧坚决不接纳未成年人。
如今,“博士之星”日渐兴旺,而“考上大学的儿子,对网吧一点也提不起兴趣了。”
“社会上对网吧有太多偏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顾月华认为,关于网吧业许多负面新闻,特别是未成年人网瘾问题,更多是家庭、社会的关爱缺少和教育不当所致。另一方面,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不让青少年接触电脑、接触互联网显然是不可能的。
针对社会对网吧的偏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部长丁宁宁认为,网吧对于广大青少年增长电脑和网络知识,提升科技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对于网吧的价值判断也应该放在信息技术革命对于国家发展意义的战略性背景下来看待。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吧上网可能比在家里更‘绿色’”。市文化局文化市场管理处处长高伯俊介绍,文化、公安采取“净网先锋”等高科技手段实现的实时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屏蔽了色情内容等不良信息。
“如果一个原本对社会有益的行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这既是从业者的悲哀,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的不幸,网吧十年历程基本如此,但今后的十年不能再这样走下去了。”高伯俊说。
管理如何定位?
网吧需要科学管理,这几乎是各级管理部门和广大业主的共同呼声。
从简单的“打、压、禁”到现在管理、发展两手抓,蹒跚了10多年的南通网吧市场管理,一直在反思和摸索。
市文化局文化市场管理处副处长陈欣欣,见证了网吧业管理的起起落落。
上世纪90年代,教育路上出现了南通最早一批网吧,“基本上都是无照经营的电脑屋、电脑房”。当时国家没有相应管理法规,网吧经营秩序混乱,社会颇多怨言。由此,市政府责成工商部门进行专项整治。
工商部门采取最为熟稔的集贸市场运作方式,把市区所有网吧都“赶到”集中场所经营:几十家小网吧、数百台电脑挤在一起,经营户就像农贸市场的摊贩一样各自划地“安家”。
此举让无证照经营“黑网吧”无处遁形。一度,南通网吧的集中式管理被作为典型广为报道。
然而,时间一长,这种基于管理方便的整治,弊病日显:空气污浊、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多;更突出的是,在这样的管理之下,所有业主都是个体户,而不是企业,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遏制。
谈及于此,宣卫华有种说不出的苦涩。
1999年,宣卫华网吧刚开张时,门庭若市,“当时许多大学的老师都来上网,30台电脑,60个人等”。10多万投入,三、四个月就基本收回了成本。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宣卫华就被“集中”了,电脑台数始终维持在30台左右,而跟他同时起步的外地业主,早已拥有多家网吧、几百台电脑了。
2002年,随着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出台实施,科学管理网吧渐成共识。
2004年,网吧交由市文化部门主管,集中经营场所也逐步解散。近年来,市文化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在规范经营的同时,力促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证照不全的“黑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有害文化信息网络传播等网吧“三大毒瘤”,我市通过实时监控的技术监管平台、建立社会监管体系等方式,致力于标本兼治。
南通实施了实名登记制度,凡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即使只有一人,一经查实,即给予1万元行政处罚。南通“净网先锋”实时监控在线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处于全省领先位置……
立足发展,文化部门不断创新实践:免费举办网吧业主培训班、开展“文明网吧”评选活动、成立全省首个“青少年脱离网瘾心理咨询专家组”……南通网吧分级管理制度还在全省推广。
2004年至今,南通网吧在总数基本不变情况下,电脑总台数达25442台,是2004年的8倍多。
2008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实地视察南通网吧,看到这里环境卫生、秩序井然,称赞“南通网吧管理的措施非常有效”。
近年来,国家级、省级检查组多次暗访南通网吧,基本上都是“一无所获”。他们说,网吧管理的南通实践证明,网吧行业只要有科学的管理,是完全可以和谐发展、优化发展的。
明日黄花,还是朝阳产业?
是继续开网吧,还是另谋他路。宣卫华一直在犹豫着。因为“生意太难做了”。
1999年,宣卫华经营网吧时,一个小时的上网费是5元钱。如今则降至1―2元。“南通网吧的上座率达到80%,已经算是生意非常兴隆了”。根据网吧管理系统全时段的分析统计,上座率能达到40%已是非常好了,一般都只有20%左右。
在客流日渐减少的同时,网吧的经营成本却居高不下。宣卫华告诉记者,如今投资一家网吧,最少要100万元左右,而且必须保持一定的上座率,确保2年左右能收回投资,这样才有能力在第3年进行设备更新,进而留住客源。
据介绍,目前,南通网吧上网人群主要有三类: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以及部分社会青年。其中,尤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他们也是城市中收入相对较低群体。
市网吧协会会长潘卫新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吧数量的增多以及消费人群层次的降低,使网吧演变为廉价的休闲娱乐场所。“在所有服务性行业中,网吧已经成为投入成本最高、回报利润最低的行业之一。”
由于生意寥落,不少网吧经营者暂停了网吧经营,“南通大约有二十家网吧处于歇业状态。”
这一点,也从市文化部门得到印证。
高伯俊告诉记者,目前市区共有“网吧”165家,就全省而言,并不算多,但“由于市场相对饱和”,我市已经停止发放网吧经营许可证,目前实行“只出不进”的管理举措。
进入微利化时代的网吧业如何发展?
宣卫华认为,网吧收入主要来自上网费、游戏卡、餐饮三块,必须寻找相应的对接业务才能有所突破。
事实上,国内其他地方已经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新型网吧,包括网上图书馆、音乐坊、各类知识学习的主题培训网吧;美发与网吧相结合的美发网吧;提供简单饮食和淋浴设施的网吧旅馆等。在上海、广州等城市,一些网吧除了上网服务外,还开设了远程网络教育、学历教育,成为网吧经营的一种增值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相比较单体网吧而言,作为终端实施者和直接受益者的连锁网吧,以其规模化、企业化的优势更容易获得厂商包括管理、资金、运营、品牌等全方位的支持,因此也必将成为未来网吧发展的趋势。
但这一切还是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与支持,同时也更需要网吧、社会、学校等多方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网吧生态链,而这也是网吧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